每一个台风的名字都是从一个巨大的名单中挑选出来的,这个名单是由世界气象组织的机构管理的。这个机构有一个特别的委员会,专门负责制定和更新这个名单,以及制定一些命名的规则。这些规则的目的,是让台风的名字既简单又有特色,既好记又好分辨,还要和台风发生的地方有一定的关联。
因为不同的地方,对台风的叫法也不一样,比如在北大西洋,它们叫做飓风,而在西北太平洋,它们叫做台风。这个名单并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每一个海洋区域都有自己的名单,而且每一个名单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北大西洋,名单上的名字都是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人的名字,比如Alberto,Beryl,Chris等等。
这样的名单有六个,每年用一个,六年后再重复使用。但是,如果一年中台风太多,超过了21个,那么就要用希腊字母来命名,比如Alpha,Beta,Gamma等等。这样的情况并不常见,但是在年,就发生了这样的情况,那一年共有30个被命名的飓风。
而在西北太平洋,名单上的名字就没有固定的顺序,而是由各个国家提供的,每个国家都可以提供一些和自己的文化和地理有关的名字,比如柬埔寨提供的Nakri,中国提供的风神,朝鲜提供的Kalmaegi,香港提供的Fung-wong等等。
这些名字通常是一些有意义的词语,比如动物、植物、神话人物、美好的品质等等。这样的名单有五个,每用完一个,就换下一个,不分年份。
台风的名字只是为了方便人们交流和区分不同的风暴,而不是为了给它们赋予任何特征或者情感。有时候,一些特别强大或者破坏性的台风,会被从名单中删除,以免让人们想起它们带来的灾难或者混淆。比如,在年,菲律宾遭受了超强台风海燕的袭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伤亡,这个名字就被从名单中移除了,以示尊重和同情。
台风是一种强大而破坏性的风暴,它产生在热带海洋上,带来高速的风和暴雨。台风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过程,它涉及到大气、海洋和地球的多种因素。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吧。
台风大多从热带波动的低压区开始形成,热带波动经常出现在热带地区,那里的阳光直射,海水温暖。因为暖空气能够容纳更多的水分,所以热带波动比周围的空气更暖和更湿,通常会带来一些云层。
热带波动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季风槽的影响,季风槽是西太平洋赤道附近的一条低压带,它是由南美洲的盛行风向亚洲和澳大利亚推动的。当热带波动向西移动时,它会吸收海洋表面的暖湿空气,增加它的规模。如果海洋表面的温度至少达到26.5摄氏度(80华氏度),它就能为热带波动提供足够的热能和水分,使其变成台风。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热带波动都能成为台风,还需要满足一些其他的条件。
首先,大气中要有一个垂直的温度分布,能够使暖空气上升时足够冷却,引起对流。这就意味着热空气在上升时,会释放出它所携带的水汽,形成雷暴。其次,热带波动要遇到持续的收敛风,这些风位于对流层的中下部,对流层是离地球表面最近的大气层,大约在3到6英里的高度。这些风通常与雷暴有关。当热带波动遇到带有雷暴的风时,雷暴的热量和水汽,以及海洋表面的热量,都会加强风暴的逆时针旋转。
这就形成了一个叫做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结构,它会产生一个旋转的气柱,叫做中尺度对流涡旋。这个涡旋就是气旋的开始。如果这些力量发生在赤道以外的英里以上的地方,还会有一个额外的力量起作用。这个力量就是科里奥利力,它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科里奥利力会使得空气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从而增加台风的旋转速度。在北半球,科里奥利力会使得空气向右偏转,因此台风是顺时针旋转的。
在南半球,科里奥利力会使得空气向左偏转,因此台风是逆时针旋转的。当热带波受到科里奥利力的影响,它们会逐渐形成一个有组织的旋转系统,叫做热带低气压。热带低气压的中心是一个相对平静的区域,叫做眼。眼周围是一个强风带,叫做眼壁。眼壁上升的空气会在高空形成云层,叫做外层云盖。外层云盖会向外扩散,形成一个伞状的结构,叫做外层云罩。这些云层会反射太阳光,使得台风的中心看起来很明亮,就像一个巨大的眼睛一样。
当热带低气压的风速达到每小时63公里或以上,它就会升级为热带风暴,并且会被赋予一个名字,以便于识别和追踪。当热带风暴的风速达到每小时公里或以上,它就会升级为台风。台风的等级分为五级,根据其风速和破坏力而定。一级台风的风速在每小时到公里之间,五级台风的风速超过每小时公里。台风的寿命一般在几天到几周之间,它会随着海洋和大气的变化而变化。
台风的路径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高压脊、低压槽、风切变、地形等。台风一般会沿着一个弯曲的轨迹前进,有时会突然改变方向,有时会停滞不动,有时会重新加强,有时会消失。台风的强度也会随着时间和地点而变化,一般来说,当台风接近陆地或者进入冷水区域时,它会逐渐减弱,因为它失去了热量和水汽的补给。当台风登陆时,它会带来强风、暴雨、风暴潮、洪水、滑坡等灾害,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巨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