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霜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这波寒潮你受影响了吗极端天气常态化下的
TUhjnbcbe - 2024/9/11 17:10:00

对话专家许吟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仿佛一夜之间,全国气温“大跳水”,多地降温超过20℃,而这样反常的天气变化已经并将持续成为常态。

虽然人类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应对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但我们不得不无奈地接受已经发生的损失和损害,并针对这些不可逆转的变化加以认知、资金、技术、制度、设施等方面的适应。全球已经深刻意识到了气候适应行动的迫切性,11月结束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是年以来首次在非洲召开的气候大会,非洲也正是气候脆弱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大陆,因此,COP27与往年相比更加突出适应的重要性。

那么,哪些行业会是气候变化影响下首当其冲的行业?我们如何完善气候适应的决策机制、提升公众认知?对于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又将起到什么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许吟隆的分享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

气候适应长期被忽视

Q: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条路径,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自然界和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形成温室效应,虽然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比例还不足1%,却是保障地球表面温度维持在适宜人类生存(目前地球平均温度15度左右)的必要条件。但是,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使温室效应不断加强,打乱了地球系统的能量平衡,导致地面吸收的热量不断增加。

从能量平衡的角度来说,地球为了达到能量循环平衡,需要把温室效应增强的那部分能量释放出去,冰川的融化是缓慢释放的表现,而极端天气事件就是激烈释放的表现。

据IPCC第六次评估科学报告的结论,全球变暖多出来的热量,91%由海洋吸收,其余的则表现为土地加热、冰川融化、大气本身的变暖等,其占比分别为5%、3%和1%。尽管大气本身吸收的热量占比不大,但这1%多余的能量也是极具破坏性的。

有专家估计,目前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每24小时1.6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每天60万颗原子弹爆炸的能量释放到大气层中。可以设想一下,即使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释放出来的能量占比是很小的一部分,哪怕不足1%,但每天随时有相当于几百颗、几千颗原子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我们头顶,随时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会对我们的经济社会、人类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当前的变暖趋势不可能被停止或逆转,但是可以减慢,使得生物系统和人类社会有更多的时间去适应。因此,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以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减缓”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源或增加碳汇。“适应”即对于已经发生或预期的气候变化及影响作出及时的、全方位的响应。对于人类系统,适应寻求减轻或避免损害、或者开发有利的机遇;对于自然系统,通过人类干预诱导朝向实际发生的或预期的气候变化及影响进行调整。

Q:相对于减缓气候变化,为什么适应气候变化会遭到长期忽视?

“适应”长期不受重视,首先是意识方面的问题,以及认识的片面性。年达成的巴厘路线图,提出“适应、减缓、资金、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这架“马车”的“四个轮子”,缺一不可。

但从其后的实践看,大家的工作重点还是侧重于“减缓”方面,这与西方国家的话语权有很大关系。温室气体排放直接影响到全球各个国家,“减缓”的利益是共同的;而“适应”的局地性很强,比如年非洲的蝗虫灾害,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很小,直接受影响的是非洲发展中国家。

另一方面是“适应”相关的科学认识基础薄弱,对地方开展适应工作的科技支撑还很不够。相对于容易出政绩的“减缓”工作,“适应”工作需要长期的积累,久久为功,现在甚至连一些适应的基本概念,如增量适应、转型适应等,公众都不是很了解;而开展减缓工作,说低碳生活、低碳出行等等,公众很好理解,容易普及。

年7月郑州洪水侧面反映出气候适应工作不到位

“适应”工作不好开展的另一个原因是适应工作的成果往往正面证明难,反面证明容易。比如年夏天郑州洪灾,反面说明了地方“适应”工作不到位,但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年美国新奥尔良的卡特里娜飓风、-年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等等。

在“适应”的学术研究方面,也是费力又复杂、不易出创新成果,所以对于研究人员来讲,对适应的科学探索任重而道远,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到适应的研究中来。

适应是稳固减缓成果的基础

Q: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气候适应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

今后的极端天气事件会越来越多,并且发生的地点也没有固定规律,这使得“适应”工作迫在眉睫。

我刚才说过,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加剧,是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们很难确切地说这把“剑”会具体地落在哪个地方,所以现在提出一个概念,就是“气候韧性”,通过科学合理地适应气候变化,增强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在经受破坏性的气候冲击之后,能很快从气候灾难中恢复过来。

适应气候变化将是整个人类经济社会的一个系统性的转变。“适应”涉及生态和气候的调节关系问题,生态系统对于气候的调节功能很重要,气候灾害频发也和生态系统调节功能失衡有重要关系,而生态和气候又会反过来涉及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问题,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目前,我们正在改变对自然生态掠夺式的生活生产方式,做好“适应”工作也必将是全人类社会的一场大变革。

Q:适应气候变化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哪些意义?

减缓和适应是实现碳中和的两大抓手,一方面适应是减缓成果得以稳固的基础,只减缓不适应犹如沙漠盖楼。比如年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本质其实是没有做好适应工作的结果。

年澳大利亚森林大火

一是准备不足,没想到火势巨大,灭火的备灾物资不足;二是组织管理不力,没有第一时间不惜一切代价将火扑灭,行动迟缓;三是森林防火基础建设不完善,没有设立足够的隔离带,也没有种植足够的耐火树种,等等。

最终的结果是,这场大火导致4亿吨二氧化碳的释放,相当于全世界从后往前排序个国家一年的减排量付之东流。此外,数亿只野生动物丧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灾难性打击。所以做不好适应工作,减缓的成果是不稳固的。反过来,气候变化导致气候暖干化,也是造成林火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挖掘适应的潜力,可以实现低碳发展,支撑碳中和。因为适应气候变化本身是趋利避害,隐含意义是资源的高效利用,而资源高效利用的本质就是减碳。因此,实现碳中和需要充分发挥适应和减缓的协同效应。

如何加强气候适应工作

Q:人类应该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开展气候适应行动面临的难题或者障碍有哪些?

不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意识到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的必然性和危险性。适应气候变化需要多管齐下,为了应对极端气候,需要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防灾、抗灾、避灾、减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

适应是全方面的工作,我们需要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同时下功夫。软件包括政策、管理、法规、意识等等。加强科学认知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同时,政策法规、管理方式、体制机制、生活方式也要跟进调整。比如在避灾环节,去年河南农田万亩农田绝收,保险里边却不包含玉米,说明气候灾害的保险赔付机制还需要完善。

硬件包括灰色基础设施(greyinfrastructure)和绿色基础设施(greeninfrastructure)。灰色措施比如水库、防护堤、港口这类人工设施,数量是否足够、建设标准是否达标;还有城市生命线工程,包括水、电、暖、交通、通讯等的气候适应安全性改造。

江堤防护林

绿色措施即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作用,尤其是气候的调节功能,比如湿地、森林的蓄滞洪功能,抗旱功能,病虫害防治功能等等。

开展气候适应行动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提高对气候变化危害的公众意识,行动方面要提高能力建设,尤其是规划、决策、基建的能力。

Q:目前国际社会在气候适应方面的最新进展有哪些?中国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有哪些行动,以及您的建议?

国际国内越来越重视“适应”方面的工作,意识有所提高,但还远远不够。目前,ISO/51等国际标准正在制定,未来有望促成制定“适应”的硬性指标。

年11月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在适应方面的目标是支持脆弱国家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韧性,避免生计和生命的损失,其草案也呼吁将适应气候变化资金增加一倍。会议期间发布的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也提到,双方将“大幅提高包括减缓、适应、支持的全球气候雄心”。

我国已于年提出“双碳”目标,从年代很少的学者研究气候变化,到学界的科学认识逐步增加,到如今“双碳”目标成为国家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普遍认可的过程。

但在社会上依然存在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误区,避免运动式减碳就是一种对错误思想的“拨乱反正”,所以今后科普工作还需要加强。包括各行业编撰培训教材,提高科学认知;在各行业各地区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示范试点,通过示范区的实践使适应技术逐步推广辐射到周边地区,实现更大效益并完善适应技术。

气候适应的挑战与机遇

Q:哪些行业、企业尤其需要加强气候适应相关工作?

暴露程度越高的行业,加强适应工作的需求越高,包括农业、水资源、海岸带、交通、能源、金融保险、旅游、健康等行业。

其中,健康领域的行业企业尤其需要重视,由于气温升高导致的热强迫、心脑血管、食物变质、水源污染、登革热等媒传疾病向北扩、花粉过敏、有害生物入侵等问题将普遍发生。

此外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导致的伤亡事件、人居安全、出行安全,以及灾后应激创伤障碍等心理问题也值得加强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波寒潮你受影响了吗极端天气常态化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