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霜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扇里有话
TUhjnbcbe - 2020/7/28 11:17: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方法

扇里有话


扇,会意。从户从翅省。户,单扇门;从翅,像鸟的翅膀,可以张合。 最早的扇子图像出现在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金银错铜壶上,奴隶手执长柄扇。这种扇古称 翣(sha) , 又作 翣 ,称障扇或掌扇,由色彩斑斓的雄雉尾羽制成,可招风、蔽日、障尘,左右开合也像门户。 扇 从羽从户,由此可以得到明证。 绢扇,以竹木为架,面成圆形或椭圆形,用薄丝绢糊成。因以扇柄为中轴,面素白色,左右对称似圆月,又称 团扇 。对称式团扇出现后,历代沿用不衰,成为中国传统扇型之一。唐代王建《调笑令》词曰: 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于是,团扇又有并面、便面、障面等雅称。 四川古有 蚕丛之国 之称,丝织品产量丰富,绢、罗、纨、绸之类的轻薄织物,都可用来糊扇面,故又称为罗扇、纨扇。著名的成都 桐花凤罗扇 始于唐代,被视为四川工艺扇的发端。它是纨扇上绘制川西南名鸟 桐花凤 而得名。唐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曾作《桐花凤扇赋》: 美斯鸟兮类鸳鸯,具体微兮容色丹。彼飞翔于宵汉,此藻绘于冰纨。虽清伙而己至,常爱玩而忘飧。


  明代,因折扇便于袖藏,加上永乐帝朱棣对折扇的推崇,绢扇逐渐被取代而成为女性专用物。当时的四川是全国三大名扇产区之一,每年向朝廷进贡一万余把扇子。蜀扇 其精雅则宜士人,其华灿则宜艳女 ,宫中所用蜀扇有的高达每柄一两*金。荣昌折扇,创制了绸面、水磨骨、雕刻、漆嵌、泥金、金粉写画等新品种,是继苏杭名扇的后起之秀。 德阳潮扇,以蜀产厚绢做扇面,工笔重彩巧绘成,是古代朝廷贡品。蒋介石曾命宋子文亲选4把交张大千、谢趣生画扇,作为寿礼送给而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罗斯福惊叹不已,将其中两把赠与美国国家博物馆作为永久馆藏。 扇上作画的传统,自古就有。最早记载见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杨修为曹操画扇,误点为蝇。晋代书画名家辈出,留下不少扇面书画的故事,如王献之 桓温尝请画扇,误落笔,因就成鸟驳牛,极妙绝。又书《驳牛赋》于扇上,此扇义熙中犹在 。书画入扇,盖因中国文人有处处留墨的雅好。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里仕女手持牡丹团扇,宫廷的扇画主要是装饰扇面之用。 绢扇扇画于宋代臻于顶峰。五代西蜀宫廷画家*荃发展出线色相溶,不漏墨色痕迹的没骨画法,是继工笔后绢扇最常用的画法之一。后蜀降宋后,他和儿子*居及一批西蜀画家被吸纳到汴京的翰林图画院,延续了五代 *家富贵体 的宫廷画法。宋代皇帝对艺术的支持,重文轻武的*治导向,文人画家的兴起,逐渐发展到诗、书、画、印同扇。 《宋人画册》中百幅小品中仅扇面就占了六十多幅,这些绢本扇面,小至野草闲花,昆虫禽鱼,大至亭台楼阁,远山叠翠,都运以匠心,出以妙笔;以用笔纤细,傅色浓丽的特点形成宋院体画法。画家利用绢扇扇面的形制,移大作小,指引观者的目光,凝于扇面的方寸之间,近观精察,细心品味微观艺术的奇观妙象。与大幅山水的山高水远相比,小巧的扇面中一草一木、一水一石更能表现出天地自然的内心世界,传达出更加细微恰切的情感。此时,绢扇扇面作为一种绘画小品,已经完全从扇子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折扇书画风行于明清,但始于宋代,詹景凤《东图玄览编》称: 马远[1]竹鹤、桂花二册,本是一折叠扇面,与今折叠扇式无异,扇式折痕尚在,皆绢素为之。 折扇扇面的形制特殊,扇面呈现半圆的射线状,因此它的构图章法和处理视觉平衡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折扇作品只书不画。加之扇面展开时凸凹不平,难以下笔,要在这尺幅半圆之内,做出穿插错落、疏密有致的情趣,并非易事。也许正是这样的难度,吸引无数丹青妙手殚思竭虑,苦心经营,也使团扇扇面艺术一时受到冷落。 观故宫所藏折扇,无论成扇或扇面帖,为数极多,明贤如沈唐文仇,其精品几不胜数,而纨扇绝少,驯致竟无一件,而清代亦然。


  扇面书画既能诗书画即兴挥洒,也能深思熟虑,工写兼备;既可做单面,也可做双面;撒开即可作画,收起便是一副成品,无需另外装裱。比起其他画种,有着更为灵活的作画形式。折扇因其实用,便于携带,收藏和展示,是文人雅士随身携带的风雅之物,故有 怀袖雅物 的美称。而对扇子的把玩,包括扇骨,扇面,扇坠等研究和讲究,使扇子成为一种兼具工艺之美和书画之美的艺术集大成者。扇画,以扇面的艺术形式而存在的中国画,早成为中国美术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马远,生卒年不详,字遥父,山西永济人,南宋时期著名画家,南宋四大家之一。

1
查看完整版本: 扇里有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