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霜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古人是怎样认识海洋的川谷何洿东流不溢,
TUhjnbcbe - 2023/11/29 22:29:00
怎样判断是白癜风 http://pf.39.net/xwdt/151104/4721404.html
海洋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渔业、运输、动力能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由海洋孕育出的壮阔、悠久的海洋文明,为人类社会增添了无尽的神秘与想象,极大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就中国而言,海洋文明萌生于新石器时代,起源于古人对海洋的向往与憧憬。他们对神秘莫测的海洋不断地揣测与琢磨,想象着海洋里存在着另一个与人类社会极为相似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亦如人类社会一样,存在等级与家族。海神家族中不仅管辖海洋世界,而且对人类社会亦有监管责任,他们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等级分配不同的职责,这就形成了不同的海神体系。“海”,“从水从晦”,“晦”即昏暗而不可知的意思。海洋是对海边居民生存、生活乃至万物生长至关重要的自然物质,但它不可捉摸、变幻莫测,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涛汹涌。静则丰稔,动则灾难,海洋的“喜怒哀乐”直接关系到海边居民的生死存亡。因此,沿海居民甚至皇帝对海洋敬畏三分。出海时求平安,打渔时求丰收,平时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人平安,从而创造了神秘而又多彩的海洋文化崇拜现象。黑格尔曾说:“它表面上看起来是十分无邪、驯服、和蔼、可亲;然而,正是这种驯服的性质,将海洋变做了最危险、最激烈的元素。”正是由于海洋的两面性,使人类对它“即恨又爱”,恨它的“危险、激烈”,尤其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海洋的运动规律变幻莫测,时常发生海洋灾害,人类束手无策,自然而然产生了敬畏与恐惧;同时海洋里蕴藏着的丰富资源又对人类有无限的吸引力。就在这“爱与恨”之间,海洋崇拜愈演愈烈,“于是有关海洋的神灵崇拜现象,充斥沿海地区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世界的各个角落,构成海洋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人们崇拜海洋并不仅仅是崇拜海洋的壮阔、飘渺、有容乃大,更主要的是祈求海神能保护出海平安、风调雨顺、渔业丰收甚至是国泰民安、诞育元储、生老病死。正是由于人们的这种社会需求,海洋文化崇拜应运而生。海洋崇拜自诞生之日起便与社会密切相关,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海洋文化崇拜历经千年经久不衰,正是得益于它的社会功用。由此可见,海洋文化崇拜源自于自然,落脚于人类社会。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其故?”这也正是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延续几千年的未解之谜,关于海洋的疑问还有许多许多。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吴都赋》中也提出类似的疑问:百川派别,归海而会,控清引浊,混涛并濑。渍薄沸腾,寂寥长迈;濞焉淘淘,隐焉磋磋。……潮波汩起,回复万里,敲雾涟漳,云蒸昏昧。泓澄新溱,预溶沆凑,莫测其深,莫究其广。澶汁舌漠而无涯,憩有流而为长。壕异之所丛育,鳞甲之所集往。于是乎,长鲸吞航,修鲵吐浪,跃龙腾蛇,鲛鲻琵琶,王鲔缑鲐,鲫龟鳐蜡,乌贼拥剑,童譬鲭鳄,涵泳乎其中。葺鳞镂甲,诡类舛错,沂洄顺流,嘹喁沉浮。左思的思考和疑问比屈原要更加细腻与深入:百川川流不息,奔向大海,万象奔腾,海中世界纷繁复杂,奇异古怪,令人向往。更体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探求精神,但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这种探索转化成了无尽的想象和崇拜。关于大海的涨与落,古人一直认为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幕后主宰。这股神秘力量就是海神,屈大均《广东新语》载:“溟海吞吐百粤,崩波鼓舞百十丈。状若雪山。尝有海神临海而射,故海浪高者既下,下者乃复高,不为民害。”海浪翻滚汹涌,高百十丈,海神见之,用力射之,巨浪平息,不复增涨,之前低者,复高。以此往复循环,便是大海的涨与落。在广州一带,人们认为射波海神为马伏波,“马伏波射潮”传说广为流传。清梁绍壬曾作随笔,记为《两般秋雨庵随笔》,其中如此记载:“廉州海中常有浪三口连珠而起,声若雷轰,名三口浪。相传旧有九口,马伏波射减其六。”清屈大均亦在《射潮歌》中云:“后羿射日落其九,伏波射潮减六口;海水至今不敢骄,三口连珠若雷吼。”由此可见,古人将马伏波敬为潮神,与后羿射日相提并论。屈大均在《射潮歌》最后说道:“人知钱王射潮,而伏波射潮罕有知者。”可见钱王比伏波将*更广为人知。“钱王射潮”是流传于浙江钱塘江的民间传说。钱王原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武肃王,生性勇猛,骁勇善战。当时钱塘江水势凶猛,泛滥成灾,殃及周边百姓。钱王见状,即刻督办修建海塘。无奈水势太汹,海塘屡筑屡坏。“钱王大怒,叫三千犀甲兵士,待潮头来时,施放强弩,摇旗擂鼓,呐喊放铳。”并于胥山祠设坛祈祷,作诗一首:“为报龙王及水府,钱江借取筑钱城”,祷告完毕,遂将所作之诗投于海中。又建六和塔以镇浪潮,在钱王的诸多措施下,海潮渐渐退却,海塘遂即竣工。这便是“钱塘”之名的由来。孙光宪《北梦琐言》对此事亦有记载:“杭州连岁潮头直打罗刹石,吴越钱尚父俾张弓弩,候潮至,逆而射之,由是渐退。”据传,海里的每一朵浪花的运动都由一个**在推动,这些**就是溺水者的灵*,称为“推潮*”。《夷坚甲志》记载了明州兵士沈富父亲为推潮*的故事:明州兵士沈富,父溺钱塘江死,时富方五六岁,其母保养之。数被疾祟,访诸巫,皆云父为厉。母沥酒祷之,曰:‘尔死唯一子,吾恃以为命,何数数祸之。有所须,当梦告我。’是夕见梦曰:‘我死为江神所录,为潮部*,每日职推潮,劳苦痛至。须草履并杉板甚急,宜多焚以济用,年满方求代脱去矣。’母如其言,焚二物与之富,自是不复病矣。这段文字显示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将推潮*的生活描述地淋漓尽致:“推潮*”每日辛苦推潮,无草履杉板之属,只能求救于妻儿,加病于幼子。后妻子沥酒祷告,才知原委,于是烧沈父所需,富病乃愈。由此可知,每遇海浪湍急,古人认为为推潮*所为,只会焚香祈祷,或祭告厉*或祈求钱王、伏波将*,并不知其中自然原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有善于观察之人发现其中端倪。将海洋潮汐运动与月亮运行轨迹相联系,认为潮汐的涨落和月亮的圆缺密切相关。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有详细论述:大率潮与月相应,月生明则潮初上,月中则潮平,月转则潮渐退,月没则潮干。月与日会,则潮随月而会;月与日对,则潮随月而对。月者水之精,潮者月之气。精之所至,气亦至焉。将月亮与潮水的关系描述的极为详细,月亮升则潮涨,月亮转则潮退,潮涨潮落都为月亮主宰,否定了神的存在。但这种观点,并不为当代人所认同,被嗤为无稽之谈。人们宁愿相信神灵的存在,也不愿承认这种学说。关于“海火”、“*火”、“不明火”之说,更是光怪陆离。夏季晚上平静的海面上,偶尔会看见一团团悠悠的火光,飘摇不定,闪闪发光。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将这种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咎为海洋神灵在作祟,对其顶礼膜拜,认为是海神显灵的“征兆”。进入近代,随着西方先进科技的传入,“海火”的秘密才逐渐解开,原来是一种叫夜光虫的海洋浮游生物在“作怪”,它的身体发出亮光,在海中游动,让人们误以为是火光。古人面对神秘的海洋,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只能认为海神的存在主宰着这一切。海洋还有一个令古人称奇之处,即海洋灾害。海洋灾害出现时,往往伴随着惊涛骇浪,巨浪滔天,狂风大作。面对如此场面,古人认为是海神愤怒所致。屈大均《广东新语》曰:雷州出海三百余里,琼居海中,号特壤。每当盛夏,海番恶飓作,西北风挟雨大至。海水湓溢十余丈,漂没人畜屋庐,莫可胜计,盖海神怒二郡民之弗虔也,故以生人饷蛟鱼。蛟鱼食之而弗餍,又为之嘘噙成雨,放为成潮,使水卤积于洋田,逆流万顷,禾苗朽烂,数年而不可复耕,以病二郡之民也。海南岛居民由于对海神不虔诚,惹怒海神,每年夏天都是海水四溢,人畜两伤。海南岛渔民无奈之下,只能以活人献祭。但海神贪婪,食之不厌,又将海水变为咸潮,海水倒灌,庄稼萎靡。由此可知,由于科技水平及知识范围的局限,面对飓风、咸潮等海洋灾害,古人无从解释,只能归咎于虚无缥缈的海神,海神的威严与威力因此确立。海神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一旦侵犯,定会遭到海神的报应,民众对此深信不疑,不惜用活人祭祀海神,可见一斑。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人是怎样认识海洋的川谷何洿东流不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