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追风筝的人行走在爱与救赎的道途上,步 [复制链接]

1#
好书总和悲伤的故事有关。——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书在年首次出版时,就在美国社会获得剧烈反响,一度荣登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前三甲。随后其热度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人物》杂志曾点评说:这是一部非比寻常的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同风筝之间的故事。少年时期的阿米尔与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的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后来,因发生战争,他同父亲移居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想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救赎深藏于内心的罪恶,在时隔二十年后重新回到了阿富汗,却发现了意料之外的惊天谎言……追风筝的人关键词一:友谊——“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作为一部完整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将人性、童年、政治与时代的惊涛骇浪完美地融为一体,既残酷又美丽。作者以其独有的、温柔细腻的笔触勾勒人物形象,运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将其刻画的紧贴生活、栩栩如生。这无疑为读者理解作品和产生共情奠定了基础。本书以生命的节奏和变化为主体架构展开,围绕多个命题进行叙述:诸如,童年的选择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成年生活、父亲在生命中扮演的角色、内心的罪恶与救赎,以及在时代大势面前无力挣扎的小人物等等。因为真实,方才愈加动人;因为细腻,因而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为你,千千万万遍”。在帮少爷追那只蓝风筝前,哈桑这样对阿米尔喊。那时的他,笑意盈盈,目光澄澈。哈桑和阿米尔的友谊是贯穿全文的重要支线,作者所有的构思都由它点缀和勾连。这份友谊是真挚而坚牢的,然而,却又是那么的脆弱不堪。即便哈桑如此笃定而执著,命运依然无情地将两人分离在大河的两岸。一个是哈扎拉人,一个是普什图人,一个是衣食无忧的富家公子,一个是住在角落小木屋的仆人。身份与种族的差异像枷锁一样在出生之际就早早地刻在了他们的骨头上,难以挣脱。就像村上春树在《年的弹子球》中写的那样“事实上,谁和谁也没法成为朋友。”友谊,千金不换即使这份友谊面前横亘着无法逾越的巨大鸿沟,身为仆人的哈桑却依然坚信着“我和阿米尔少爷是朋友。”这份信条。对他而言,同阿米尔的友谊就是他生命的一切。他生来一无所有,母亲在他出生的第五天就同一个不知名的艺人离开了他,父亲是一名忙碌的仆人,无法给他更多的关爱,甚至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环境下还要背负着最卑微的身份——哈扎拉人。与此相较,阿米尔带给了他难得的快乐,一种剥离了成人世界复杂规则的快乐。他们一起淘气,一起玩耍,一起喝着可乐看电影。他曾坐在石榴树下,聚精会神地听阿米尔讲故事。那是他们最纯真、最单纯的年代。哈桑认定这份友谊的价值高过生命,因此他愿意为阿米尔付出一切,哪怕代价是牺牲自我。哈桑愿意为阿米尔打架,愿意奋力奔跑去帮阿米尔追风筝,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对阿米尔尤为重要的蓝风筝。他愿意代替阿米尔经受生活的残酷,情愿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尽力,做他所能做到的一切。关键词二:爱——学会爱与被爱,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相反,童年时期的阿米尔一次也不曾在内心承认过哈桑是自己的朋友。作者在书中这样写着:“哈桑跟我喝过同样的乳汁。我们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还有,在同一个屋顶下,我们说出第一个字。我说的是‘爸爸’。哈桑说的是‘阿米尔’。”对阿米尔来说,哈桑一直都只是他的仆人,只是陪伴他度过童年的一个玩伴,待长大成人,他们便再不会牵系在一起。在阿米尔心里,对他最为重要的一直都是父亲的爱。他渴望得到父亲的爱,甚至不愿将这份爱同其他任何人分享,他嫉妒哈桑什么都比自己强,羡慕哈桑能更多地得到父亲的关心。在这样敏感而脆弱的心境下,促使阿米尔选择躲在那个破败的砖墙后,目睹哈桑在眼前受难而无动于衷。最终,他逃离了那个小巷子,也击碎了哈桑真挚的“爱”。对阿米尔来说,逃跑并不是因为他的软弱,他甚至想让自己相信逃跑是因为自己的软弱,可是那不行,说穿了,逃跑只是因为他内心的恶,是来自人性深处的自私。在阿米尔目睹哈桑被欺凌之时,他开始给自己洗脑:“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免费的。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从那以后,罪恶悄然的在阿米尔心中扎根,生长。再也无法面对哈桑的阿米尔,最终逼走了哈桑,结束了他们似梦幻般充满爱与温情的童年。伴随着他们关系结束的,还有那个让人充满梦想的时代。这是命运的作弄,亦是造化的安排。学会爱与被爱那个时候的阿米尔,对“爱”的理解是狭隘的。他看重的是“爱”所能带来的承认和给予,却忽略了“爱”的真谛——付出和奉献。终其一生,他都将用无限追思与行动来理解和诠释这份沉甸甸的爱。学会爱与被爱,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每个人都需要修足学分。关键词三:救赎——“良知”是“罪恶”上开出的花多年后,已经在美国定居成家的阿米尔收到朋友拉辛汗的来信,告诉他:“回来吧!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一幕幕往事浮现在脑海中,他感到分外羞愧和懊悔。是的,他还没有失掉良知。一个有良知的人,无论到了哪里,无论过去了多久,曾经的罪恶与背叛会一直存在于心中,其沉重的分量,从不曾减轻分毫。这时的阿米尔已然36岁,在美国有着深爱着自己的妻子,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生活舒适。可拉辛汗的话一直像幽灵般萦绕在阿米尔耳畔——“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没有人不想成为一个好人,没有人愿意在明月高悬的夜晚背负着伤痛,难以入眠。为了获得救赎,阿米尔重新回到了阿富汗,在那里他吃了些意料之外的苦头,承受着被谎言包围的痛苦。然而,他没有放弃,一直努力着、挣扎着、同当年的恶人搏斗着,他想象着当年幼小的哈桑所承受的、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痛苦,遍体鳞伤的阿米尔终是感到了属于自己的救赎。作者在这一段这样写着:“我现在感觉到了,我体无完肤——我当时并不清楚有多糟糕,后来才知道——但心病痊愈了,终于痊愈了。”与此同时,他也从对父亲过度的尊崇与扭曲的爱中获得了“救赎”。在阿米尔眼中,父亲无疑是一名伟大的战士,是一名铁骨铮铮的英雄。父亲声音洪亮,受人尊敬,乐于向一切有困难的人实施帮助,据说父亲曾徒手杀死一头熊,据说父亲做什么都是第一名,人们称父亲为“飓风先生”。在阿米尔眼中,父亲的形象犹如一堵高墙竖立在他的面前,高不可攀,令他敬畏。对父亲的崇拜是每个儿子在成长中必然经历的一部分,尤其当父亲的形象又是那么高大难以企攀时。无论父亲对儿子表现出何种程度的冷漠,血缘的纽带仍将两个人紧紧的系在一起。父亲会替儿子扛起无数生活的重量,扶持他的成长。但同时,他也带给了儿子无尽的压抑和冰冷,使他变得冷酷。悄然间,战争爆发了,这或许是促使阿米尔的自我“苏醒”,踏上寻求救赎之路的催化剂。在时代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无力,即便是父亲那样成功的人物,也不得不带着儿子逃往美国,做着一份加油站的辛苦营生,在二手市场“淘金”。那个能徒手打死一头黑熊的“飓风先生”同样被那个混乱不堪的时代捶打的稀碎,成为一名佝偻着的老人。这就如同无论多么豪华的游轮,终将在阴晴无定的大海面前臣服,犹如一片凋零的落叶,只能随波逐流,毫无还手之力。在时代的巨变面前,所有的美好被尽数摧毁,所有的幸福和希望都泯灭或行将泯灭,小人物的命运在时代面前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令人痛彻心扉。阿米尔在这时醒悟。父亲并不是万能的,在这飘渺尘世可以说是轻如鸿毛。而年少时的他,竟为了得到父亲的肯定,亲手将珍贵而美好的友情和爱推入深渊,甚至间接扼杀了一个生命个体的希望。这岂不是愚蠢而残忍、荒谬而可笑吗?为你,千千万万遍他想要救赎自我,于是回到了阿富汗。却发现阿富汗和自己记忆中的模样堪称天壤之别。七十年代的阿富汗是那么的温柔淡雅,整个国家的空气像阵阵春风一样,带着暖洋洋的阳光抚过自己的国民,抚过自己的民族。阿富汗人一贯热情好客,不管你从何而来,主人总会备好上好的馕饼和浓汤,听你说说远方的故事;人们会聚集在宽广的院子里开着盛大的宴会,大口吃着烤肉庆祝自己的节日,会去不分座次的运动场看自己心仪队伍的几场足球比赛,然后尽兴而归;最重要的是,人们每年都会举办没有规则却人人遵守风俗的追风筝大赛,“风筝”作为一种象征,在大家心中的地位是分外神圣的,不容撼动。总之,人们忙碌着且微笑着,那时候的阿富汗是一个富足而幸福的国家。童年时期的阿米尔和哈桑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无论贫富,那时的人们总还是平静而幸福的。但那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从八十年代开始,战争在这个国家整整肆虐了三十年。所有的文化、生活、家园、梦想和希望都被无情的摧毁殆尽,不剩分毫。战争,这个自古生存下来的怪兽从不曾手下留情,所过之处尽是生灵涂炭。那时期的阿富汗根本算不上一个国家,仅仅能算作是有着千疮百孔的残骸,再后来,便连残骸也没有了。三十六岁时重新回到阿富汗的阿米尔面对的便是这样的破败的景象。再没有人举行追风筝大赛,甚至在整个阿富汗都再也找不到一家风筝店。居无定所的人们流浪在街头,眼神空洞,不知道那一天就将死去。三十六岁的阿米尔再也认不出少年时的街道、树木、河流,所到之处,只有满地的弹痕。在他亲爱的母国,阿米尔目睹一名身材高大的男人单脚站立,大声吆喝着兜售自己的义肢、目睹名望的文学教授匍匐在地上乞讨、目睹无数吃不饱饭的孩子晕倒在街头......这无疑使阿富汗最真实的历史写照,甚至历史本身会比书中所写的更加残酷——“在阿富汗,有很多儿童,却没有童年。”“世上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父亲这样教导阿米尔,可是父亲却也偷走了哈桑知道真相的权利——他是他的私生子。救赎是本书的核心主题之一。无论是脆弱敏感的阿米尔,还是高大英勇的父亲,他们都曾在某一瞬间背负下自己的恶,渴望着救赎。然而,大多数情况下,犯下一次罪行,违背一次自己的灵魂是那么的简单,重新救赎自己,重新找到成为好人的路却是那样的困难,但是我们仍应该去做,去赎回自己无暇的灵魂。书中关于人性变化的描写细腻入微,它把阿米尔内心的挣扎通透的展现给我们,让我们通过书中的故事直面的反思自己的内心,进而找到自己成为好人的路。带着爱与救赎的力量行走人世间,步履不停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给自己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却是,终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将自己的心灵救赎。在书的最后,我们仍未知道阿米尔是否找到了自己再次成为好人的路。罪痕,并未因三十年的时光而被抹平,反而因沉淀而愈发加深。在阿米尔身上,背负的是哈桑的整个人生。哈桑本该幸福的人生,在阿米尔的谎言下支离破碎。然而直至生命的最后,哈桑在街头被人用枪指着头射杀时,依然用自己的身躯去守护阿米尔的房子。但我们知道,阿米尔正在做着一些努力。他排除万难,带着哈桑的儿子阿米尔回到了美国,悉心照料。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索拉博,终于年的某天,看见阿米尔追逐风筝的时候,对他露出了笑颜。这是对他温情付出的接纳,也是对他赎罪的认可。透过素拉博稚嫩的面庞,阿米尔仿佛看到哈桑笑着朝他挥手,一如往昔。其时,正是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继而获得世界声援之后。在这一刻,他们都获得了重生。《追风筝的人》这本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如同每个人平凡的人生旅程,跌宕曲折而真实可感。也许,它并没有得到一个读者所期待的十全十美的结局,可它却依然给我们保留下最纯真的希望。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风筝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是亲情、爱情、友情的象征,也是一个人正直、善良、诚实品质的彰显。对阿米尔来说,风筝是他心中缺失的那部分,只有追到它,他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直面明日的阳光。风筝,是他隐匿已久的梦想和希望,是他心灵的救赎,亦是他纯善的真我。人生苦短,我们需要珍惜眼下,切莫等失去才追悔不已。无论生命以何等的形式展开,我们都不该停下步伐。世事纷扰,我们应该坚定自我,迎着绚烂日光大步奔跑,带着一颗充满温暖和爱的心,勇敢的去追逐属于自己的蓝风筝,步履不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