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17321.html最近这些日子,就算你住的地方离海远远的,也一定听说过这三个字:利奇马。
这个年第9号热带风暴级台风,被称为“风王”。
事实证明,这个风王不仅是风风火火,还疯疯癫癫。
自从8月10日从浙江温岭登陆后,就一路翻江倒海。
截至8月13日16时,共造成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安徽、福建、河北、辽宁、吉林9省市.4万人受灾,万人紧急转移安置。而且,还导致1.3万间房屋倒塌,11.9万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千公顷。
看看下面的图,你就知道什么是惊心动魄了!
▲凉亭倒塌
▲浙江温州道路已毁
▲消防官兵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受灾群众
▲还有被吹上热搜的记者蜀黍
如今,台风已经走了,却留下了一地狼籍,闹得民怨载天,就连小小常也忍不住说:
“哪吒能不能震住这个坏家伙啊?把它关起来,以后就不能出来祸祸了!
显然,他把利奇马当成了妖怪?
如果不是被迫把名字分享给了台风,人家原本只是个萌哒哒的水果啊!
(利奇马,越南水果,英文名为Lekima)
作为到18岁上大学才离开家乡的地道胡建人,常爸自己对每年都来的台风是见怪不怪了,可孩子却不懂啊。
那要怎么给孩子讲台风?怎么让他理解这不是怪兽,而是自然现象呢?
一个同事兼五年级娃的家长听说我要给小小常准备“关于利奇马的演讲稿”,非常“功利”地给出了意见:支持你开始涉足地理启蒙领域!现在地理课的重要性可不能跟我们小时候同日而语了!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地理都是地位显赫的大主科,高考如果选择考地理,大学专业可挑的范围都会宽好多呢!
想想有道理,所以干脆把常爸的研究整理成文,感兴趣的爸爸妈妈们可以参考,一起来给孩子做“地理启蒙”,就算不抱着中高考的目的,本身也是意义非凡。因为地理本身就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能帮助人们以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所处的环境,以及现实的人与物。
再说回今天的话题,为了讲明白利奇马,这次常爸找到了两个好帮手: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与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
看到这个是不是想起了鲁迅先生的“门口有两棵树,一棵树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和两棵枣树一样,这两部纪录片也是撞了名。
第一部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于年发布,还曾在央视CCTV9上播出过,主要讲述地球系统内部维持运作的方式,以及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
第二部则是BBC今年新出的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一出场就是学霸姿态,豆瓣评分9.5。
要说这两部片子最大的亮点,纪录片的名字已经做了最生动形象的说明:从太空看地球。
也就是说整部片子基本都是以从太空俯视地球的角度来讲的,这与之前看到的近距离走进海洋、高山等纪录片完全不同,而常爸在观看时也深深体会了一把什么叫“旁观者清”。
古诗有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真的跳脱出“庐山”,用上帝视角审视地球时,不禁为它的美丽而叹服。
好巧不巧,两部纪录片里都讲到了常常袭击美国墨西哥湾的飓风,把他们串联起来正好能让孩子全面理解飓风。
可能会有人问了,利奇马是台风,为什么要讲飓风?
其实,它们俩都是热带气旋,因为发生的地方不同,所以叫法也不一样。
在西北太平洋,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赤道以北的亚太国家或地区生成的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被称为“飓风”。
飓风依据强度被分为1-5级,等级越高风速越快,破坏性也就越大。
那么,这个坏家伙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飓风是怎样“炼”成的?
简单来说,飓风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
温度高、空气湿度大。
所以,8月份左右的热带海洋就成了飓风生成的温床。
这里有很广阔的海洋面,能提供大量的水分。
到8月份左右的时候,因为太阳光照充足,海洋表面温度能达到26-27℃。这意味着什么呢?
通过卫星扫描显示,当水温到达79华氏度(26℃)时,海水就开始急速蒸发,蒸汽带走了海水中大量的热能。
尽管我们可能看不到这个过程,但事实上地球每个小时有吨水被蒸发到上空,带走的热量相当于一座小型核能电厂的输出。
热空气上升后,海面周围的冷空气就会跑到下方补充,继续受热——上升的过程,这样就在中间形成了一个热带低压中心,会有更多冷空气补充进来。
在距离地表一公里的地方,蒸汽凝结成了云,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巨大的热量,导致周围的空气温度升高了好几度。
空气变热后会继续往上升,产生强大的垂直风,云被推到了距离地表15公里的地方。
此时,海洋表面因为地球自转的偏向力,空气流向发生改变,沿着低气压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然后整个气团都跟着旋转了起来,一个超大的环状物就形成了。
飓风也因此诞生。从卫星上可以看到,这座自然界超大的发电厂横扫太平洋,直接奔向了墨西哥湾。
墨西哥湾温暖的海水,成了飓风的最大帮凶。
时速两百公里的飓风,可以轻松摧毁钢条,掀翻房屋。飓风所到之地,就是灾难发生之地。
看到这里,似乎已经可以给飓风这个“坏家伙”盖棺定论了。可是,接下来片子里的一句话就击碎了常爸对飓风的认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我们能活着,全因产生风暴的过程。”
这个让不少人丧命、无家可归的家伙,咋还成了人类的救世主?
原来,飓风一直承担着平衡全球气候和热能的重任。
当海洋的温度过高时,它就能发挥泄阀的功能,就像刚才的那道飓风,让大西洋大片海域的温度下降了4摄氏度。
正因为它的存在,地球才不像其他星球那样,不是太热就是太冷,而是能一直保持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区间中。
看到这里,还想对飓风嗤之以鼻吗?
估计该感激涕零吧,哪怕损失惨重,也好过大家都没了命啊!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近几年来,飓风好像越来越强了。
上面我们说过,根据风速和潜在的破坏力,飓风被划分1-5个等级:
一级飓风:持续风速74-95英里/小时;
二级飓风:持续风速96-英里/小时;
三级飓风:持续风速-英里/小时;
四级飓风:持续风速-英里/小时;
五级飓风:持续风速大于英里/小时。
年让美国损失惨重的飓风厄玛的超强破坏力,让人们不得不思考,是不是该引入“六级飓风”的概念了?
一开始,厄玛被设定为风速英里/小时的五级飓风,但事实上它的威力早已超出对五级飓风的设定。加勒比沿海地区的房屋几乎被全部摧毁,电力供应中断,已经到了“几乎没法住人”的地步。
(厄玛飓风卫星图。图片来源:NASA)
根据研究机构BerkeleyEarth的统计数据显示:
全球4.3%的地表在年创下了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
年温度不会下降,有50%的概率成为年以来第二温暖的年份。
这也让人们开始思考,全球变暖是不是造成飓风加强的原因。
今年5月,世界气象组织在发布的《热带气旋和气候变化评估》中就说道:
“全球变暖可能会导致下个世纪的飓风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加强烈,并且降雨率高于现今的飓风。”
根据模型预测,全球平均温度每增加2℃,飓风强度会增强1%-10%,百公里内平均降雨率增加10-15%。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年的纪录片《从太空看地球》给我们展现了这一过程。
随着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变得多样化。
开采煤矿为发电站提供燃料。
在盐场提炼浓缩锂金属,作为制造手机电池的材料。
在沙漠里浇灌绿洲。
几乎人类所有的生产性活动,都会产生一种垃圾——废气。这些废气不会自动消失,而是停留在大气层,让地球变得更热。
随着温度升高,地球表面的水分会更快蒸发,进入大气层,形成更多的云。而云越多,就越容易形成风暴。
从太空中俯视海洋,不难看到一个个云团正在生成,也就意味着下一个飓风正在孕育之中。
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们因飓风而生,未来也可能因飓风而亡。
一个好消息是,卫星可以监测飓风的走向,为我们留出做应急准备的时间。
可是,再好的应对措施,都不及人类悬崖勒马的觉醒,做出有利于维持全球平衡的决策。
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找到更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也就意味着地球,暂时依然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而对这个家园,我们每一个人又了解多少呢?
夜晚的英国,在灯光照耀下像极了星群。
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孟加拉国的孔德尔本斯河口三角洲,看起来像一幅艺术品。
被白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脉,从太空看就是一株植物标本。
就连平平常常的田地,镜头拉到足够远,也能成一幅巨大的油画。
我们的地球是如此绚烂,我们的家园是如此壮阔。当这些俯视图呈现在眼前时,我不禁回想起了初中、高中的地理课。
那时候学地理,基本全靠想象,什么地形、支流、洋流都是死记硬背下来的。最关键的是,当时根本就没有领悟到学习地理的意义何在。
直到为了帮小小常追根溯源,意外找到这两部片子,我才更深刻体会了地理的重要性,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我们有了解地球之美的机会,有跳脱出平庸生活寻找新视角的能力。
结语
一个网友在观看影片后感慨道:“风景一直都在,但我却没有看到风景的眼睛。”
是啊,当我们只盯着生活里的那点得失,当我们只看得到眼前的高楼大厦时,又怎么有心思发现近在咫尺的美丽?
而适当地从眼前跳脱出来,从整个人生旅程中看当前的困难,也许你认为天大的事情就变成了芝麻小事;
在焦躁的时候,静一静心,从另一个角度想一想,也许你也会像发现“飓风能救命”一样发现坏事好的一面。
利奇马来了又走了,希望孩子这份对地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