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1213/z6us12d.html气象科普,离不开气象专家提供的这片肥沃的“科普土壤”,这也意味着对“意见领袖”“科普品牌”与“炫酷创意”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对此,气象领域的专家、大咖怎么看呢?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科研与科普: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近年来,气象科普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更加与公众关联。例如北极气候变化为何且如何影响我国气候?冬季风减弱是否加剧我国环境污染?近十几年来公众也不断提问:为什么夏季中国高温热浪强度不断增大?甚至通过了解美国年“卡特里娜”、年“桑迪”以及年“哈维”案例,提出台风登陆时强度为何比以前更强等问题。第二个特点是,公众经常把气象灾害与气候变化关联起来。目前单纯从天气过程说明灾害的发生,已无法回答公众的疑问。这也反映出公众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在提高,更希望了解其致灾的深层次原因。由于上述变化,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气象科普应不断更新知识,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向公众合理解释发生的新现象新事实。由于公众认知水平也在提高,气象科普如果赶不上这种增长的需求,必然不会受到欢迎,气象科普也会失去公众的信任度。从历史上看,绝大多数大科学家也是杰出的科普专家,包括气象界大师劳伦兹,就为公众写过一本《混沌的本质》,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气象预报具有不确定性。又如近代台风专家伊曼纽,写了阐述台风的科普书《飓风》,公众读来犹如身临其境。我做研究工作的同时也长期从事气象科普工作,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绝非是相悖的。今后,我还继续坚守这个信条,继续坚持科学、教育与科普相结合的方向,发挥余热为青年气象工作者铺平前进之路、成长之路。(中国气象报记者孙楠整理报道)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定真:气象科学传播需要品牌传播专家如今,作为老牌科普的气象科学传播逐渐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新格局,开播中国气象频道,创办中国气象自主传播平台;与中国科协加强战略合作,跟踪国家政策导向;与腾讯网、果壳网等新媒体科普平台建立联系,拓展传播渠道、狙击谣言;在气象科技进步奖中增设科普类奖项,调动大批气象科技人员更加愿意从事科普工作……无一不是气象科学传播发展中的好趋势。然而,老牌科普与一些势头强劲的新兴领域科学传播相比,仍显得动力不足、动静不大,其中很大原因在于,气象科学传播缺少一批有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