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年是超级寒冬常说的温室效应致全球变暖呢 [复制链接]

1#
“今年气候太异常了”?不管是从身边朋友还是各种自媒体,这种声音你一定不陌生今年夏天南方强降雨发展非常凶猛,南方的洪水,南方朋友一定记忆犹幸,就重庆而已,就已经超过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值。而在北方,则出现了局地达40度的高温,完全是往年很少见到的情况,而最近北极地区又突破了38度高温,这气候现象十分的罕见。那么今年天气真的异常吗?答案是:异常再准确点儿的答案是:近年来,天气都越来越不“正常”记忆力稍微好一点点的人,都会觉得“今年天气太不正常了”这句话很耳熟,似乎每年都会出来一次。如果是在几十年前,你要说北方夏季的温度超过40度,那绝对是不可能的;可是现在,北方夏季的温度40度是很常见的温度,部分地区的温度能达到43摄氏度以上;这种温度在过去只有南方才会出现,可现在北方也成为了越来越普遍。实际上,从从年年初开始,全球气温就屡破纪录:北半球,美国中西部寒气逼人。1月30日,美国芝加哥早上的气温降到-23℃,打破了年创纪录的-15℃。南半球,澳大利亚却酷暑难耐。1月24日,阿德莱德气温达到46.6℃,打破80年来的纪录。怀阿拉48.5℃、利溪46.9℃、奥古斯塔港49.1℃,全部打破历史最高纪录。在6月印度的首都出现了高达48摄氏度的天气,并且创下了新德里有气温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而位于楚卢(Churu)气温,还高达50.6摄氏度年年底,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高温造成的森林大火一直烧到了年初,烧毁的森林面积高达万公顷,绵延多公里的海岸线。相当于从江浙沪烧到了东北。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接力近两年,地球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反复在接力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持续时间可能超过15个月。所谓的“厄尔尼诺”特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现象。厄尔尼诺现象通过复杂的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造成天气气候的异常变化,从而导致暴雨、洪涝、强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大范围、长时间、不同断的异常增温现象。“厄尔尼诺”一词源自西班牙,意即“圣婴”,秘鲁渔民最早注意到由于海水水温的变化影响了正常的鱼汛,就根据这种现象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这一特点,称之为“厄尔尼诺”,意思是“圣婴降临,情况有变”。实际上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时间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月份。一般认为,这一海域的水温比正常温度高出0.5℃以上就可以判定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年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并非是某些地区而异,根据年的科学统计数据来看,全球的高温,火灾,暴雨等极端天气都与厄尔尼诺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说,厄尔尼诺年这样的气候变化可能在后面也会更加的多,陆地和海洋区域的大气环流出现变化,影响也是整个区域,这就不分是陆地和海洋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气候总趋势是复杂、多变、极端性强,在厄尔尼诺次年,我国的天气则更加极端,在上世纪的年-年,正是因为年年末出现的超强厄尔尼诺导致了年我国南方强烈洪水,的厄尔尼诺也确实给的南方带来了强烈洪水是个寒冬?今年是个超级寒冬新闻大家也一定看过,而它的依据就是拉尼娜现象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Ni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厄尼尔诺现象是指太平洋海水温度偏高。去年受厄尼尔诺影响,我国很多地方都出现暖冬现象。而今年,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并且有可能在冬季时达到顶峰,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我国有可能会出现寒冬。那么造成现在地球环境不断恶化的根源是什么呢?大家用脚趾头也会知道——环境污染!No!并不完全是,只能说是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推动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情况下,极端厄尔尼诺的变化幅度增加了15%。但厄尔尼诺的本质是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有关。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地转速率短期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呈反相关,即地转速率短期加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反之,地转速率短期减慢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这表明,地球自转减慢可能是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我们都听说过,生活在亚马逊雨林的一只蝴蝶轻轻扇动翅膀,就有可能会造成美国发生一场飓风,由此可以看出气象系统其实非常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是原始数据的一点点微末差异,都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哪怕是生活中的少使用一次塑料袋,都是为自己生活的气候做出一次大贡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