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9普利策奖出炉,特朗普逃税封口费 [复制链接]

1#

年普利策奖共计14个新闻奖项和7个文学奖项,另外还有两个特别嘉奖。

解释性报道奖:《纽约时报》

DavidBarstow,SusanneCraig和RussBuettner对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财务状况进行了长达18个月的详尽调查,该调查揭示了一个偷税漏税的商业帝国。

国家报道奖:《华尔街日报》

揭露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对两名妇女的秘密行贿。围绕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两起封口费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展开了深入调查,被封口的对象是声称与特朗普有染的女子。

编辑漫画奖:

自由职业者DarrinBell用漫画反映了在特朗普政府周围的政治动荡,谎言,虚伪和欺诈。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形式,在新闻文体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以获得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调查性报道作品为样本,分析了中美调查性报道写作方面的共性与个性。认为调查性报道作品存在大篇幅、碎片化、调查性、逻辑性、平衡性等共同点,同时由于传播观念、新闻体制、传媒规范以及写作传统方面的差异,又导致调查性报道作品在文体、组构和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

独立与组合:报道组构差异

中美调查性报道一个显著差异是中国调查性报道多独立报道,而美国调查性报道多组合式报道。以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中的调查性报道做比较:中国新闻奖年至年的36篇调查性报道作品中除5篇组合式报道外,其余全部是独立报道;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年至年中总共有调查性报道作品81篇,除年获得特稿报道奖的由《匹兹堡时报》采制的关于佛罗里达一起凶杀案长达三年的调查以及年获得调查性报道奖的由ProPublica和《纽约时报》杂志共同采制的关于卡特里娜飓风期间医生在危急关头做出生死抉择的报道是独立报道外,其余全部是组合式报道。

篇目最多的一次是年获得公众服务奖的由维尔京群岛《每日新闻》采写的披露当地猖獗的犯罪率和刑事司法系统腐败之间联系的报道,竟然达到了50篇。

组合式报道可以分为两类: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连续报道是一段时间内关于某个新闻事件发展情况的多次和持续报道,这些报道围绕时间轴展开,具有线性规律;而系列报道是关于某一主题、某一题材多侧面、多角度的多次报道,围绕主题或题材展开,具有横向规律。

普利策新闻奖获奖调查性报道中既有系列报道又有连续报道。例如,年获得调查性报道奖的《纽约时报》揭露沃尔玛公司在墨西哥行贿谋求市场主导地位的报道分为两篇:第一篇介绍行贿情况,第二篇介绍最新证据的发现。事件按照先后顺序铺开,属于组合式中的连续报道。

年获得调查性报道奖的作品揭露了无良律师和医生操纵法院和医疗系统,拒绝为患有黑肺病的患者发放福利,报道由11篇新闻构成,从多侧面横向透视了这一新闻事实,属于系列报道。

获得中国新闻奖的5篇组合式报道虽然在奖项分类中被归为系列报道,但是有些属于连续报道。获得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山西繁峙矿难系列报道》就属于这一类,从年6月28日起,《中国青年报》用十多天的时间连续刊登15篇报道,既有矿难真相,又有政府调查和处理情况,都是依据时间顺序展开。为什么中美调查性报道组构方面存在独立和组合的差异?最重要的原因是中美两国新闻文体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多元与单一:报道文体差异

文体是新闻记者在写作新闻报道时依据不同标准所划分和运用的写作样式,即按照一定的写作规则组合、搭配新闻诸要素的形式和方法。中美调查性报道的文体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中国调查性报道文体多元,而美国调查性报道文体相对单一。

获得中国新闻奖的调查性报道被归到8种奖项,分别是评论、通讯、专题、系列报道、消息、电视访谈、新闻编排节目和调查性报道等。在普利策新闻奖中,95篇作品分获公众服务奖、调查性报道奖、国际报道奖、国内报道奖、地方报道奖、独家报道奖等。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新闻奖一般按照新闻文体划分,而普利策新闻奖更多依据报道指向划分,这些报道如果从文体角度考量,都属于新闻专稿。

中美调查性报道出现文体差异的首要原因是调查性报道概念诞生于西方国家。年,调查性报道第一次出现在美国新闻杂志《羽毛笔》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才引入包含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等在内的深度报道概念,这就和中国本土文体产生对接冲突,中国原有文体没有和调查性报道同样内涵和外延的概念,所以中国新闻工作者就利用原有文体,尤其像通讯、调查报告这样的大容量文体承载调查性报道。

在文体划分上,中美之间差异也较大。中国新闻记者对待文体考虑最多的是规范:“记者在写作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是应该选用什么体裁,这种体裁有何要求,结构如何,表现手法怎样。”

美国记者对待文体时首先考虑的是目的,只要能够达到写作目的,采用什么文体都行,不受条条框框约束。中美在文体意识上的差异导致中国文体划分十分精细,而美国文体划分非常粗放。张惠仁《新闻写作学》介绍,中国新闻文体有所谓八体十四目、七体二十二目、九体二十四目,以及十三体四十五目等划分法,简单一点也有四体二十八目。

美国新闻文体分类比较粗放,美国新闻学者卡罗尔·里奇将新闻的基本形式归纳为两类:硬新闻和软新闻。硬新闻指刚刚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件、冲突,诸如犯罪、火灾、抗议集会、法庭上的演讲或者证词等,这些事件需要具备及时性;软新闻指那些具有娱乐和告知功能的新闻,其重点在于人们的兴趣、好奇心,在时效性方面略差。软新闻也可以着眼于能够影响读者生活的人、地点、话题,这些新闻也被称作“特写故事”,例如关于患艾滋病儿童人数增加的报道就属于这一类,它在重要性方面一点不比硬新闻差,但它不是刚刚发生的。姚里军认为:“西方新闻写作的文体分类比较宽泛和概略,大体上只是消息和专稿(特稿)两大类……专稿相当于中国的通讯和调查报告,是区别于消息的一种时效性很强的、详实性的深度报道。专稿包括了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名称不同,并不表示其文体的差异,而是报道内容上的区别。”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美国,调查性报道是从属于专稿的一种新闻文体,这种报道常常在文中插入导读、提要或者小标题,来打破鸿篇巨制的冗长,便于受众接受。在中国,调查性报道不是一种独立文体,是可以通过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电视新闻评论等多种文体呈现的新闻报道形式。由于通讯、调查报告、电视新闻评论篇幅较大,更容易呈现记者

调查过程,因此,中国调查性报道更多以这几种文体出现,消息较为鲜见。

外围与核心:报道内容差异

观察中美调查性报道作品还可以发现,调查记者在新闻事实的撷取方面也存在差异。中国调查性报道作品经常采用新闻记者+政府调查的模式,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中较难全息接触到核心事实,大多是经过调查,了解到外围事实和部分核心信息后,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完成全部调查,掌握全部核心事实。《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山西繁峙矿难系列报道》《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记者领“封口费”事件》等都属于此类。

还有一种是新闻记者在调查报道时或是由于采访人不配合调查,或是采访受到限制不能接触到核心事实,而只能根据外围事实推论出核心事实,由于外围事实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链,也可以揭示出事实真相。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放的《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由于掌握核心事实的民警和企业领导不愿意配合记者调查,记者就在目击者、死者家属、检察院办案人员中间展开采访,最后推论出死者不是死于自杀,而是另有原因。

美国调查性报道更多是新闻记者通过独立的调查研究,直接掌握被掩盖事件的核心事实,然后予以披露。年获得调查性报道奖的《华尔街日报》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量政府和医疗提供商数十年隐藏的数据。新闻记者尽管遇到重重障碍,但是他们通过艰苦卓绝的独立调查揭开了事件的真相。

(保留所有权利,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制度开门”。资料来源:段勃,论中美调查性报道写作的异同,中国编辑,年10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