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预约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ys_12559/年的东线战场可谓险象环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苏德双方都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对苏*来说,莫德尔第9集团*驻在勒热夫方向像一头饿虎,随时都有可能再次扑向莫斯科;而对德*来说,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和曼施坦因占领克里米亚,为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创造了条件。有人疑惑,苏德战争史上,年交战双方的重点不都放在南线斯大林格勒战场吗?中线的德*似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啊。
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只不过斯大林格勒战役掩盖了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的光环,而在年冬季苏*同时展开的双星行动中,也是“天王星”行动的胜利掩盖了“火星行动”的重要作用。那么,双星行动是如何展开的,年的中线战场又都发生了哪些大事呢?
01莫斯科战役失利后,德*在南线明修栈道,却在中线寻找战机暗渡陈仓
有些人提到年的苏德战争,认为德*不应该将南方集团*群一分为二,最终导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而丢了战场主动权。实际上,莫斯科战役后,战场形势对德*来说还是占有一定优势的,他们这么做,也是有些道理的。
一方面,德*虽然在莫斯科战役中失利,但苏*的损失远远大于德*。有资料统计,从年6月22日德*闪击苏联开始,到年2月莫斯科战役结束,苏*整个浪的把士兵换了个遍,就是说战争打响时部署的万精兵基本都打光了。而对德*来说,也不是光赢不输,装甲坦克损失大半,40%以上的兵力需要补充。但相比苏*,德*还是有继续发动进攻的优势,主动权仍然在德*手中。
另一方面,因苏*做好了防御莫斯科的准备,向南转移目标有利于牵制中线苏*。年夏季作战,德*有没有想过继续进攻莫斯科呢?当然想过,而且都展开了实际行动。只不过,当德*将中央集团*群70个师部署在勒热夫-瑟乔夫卡一线时,斯大林已经预料到德*有可能再次进攻莫斯科,所以将三个方面*和战略预备队都部署在了莫斯科方向。
而此时,南方集团*群又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打赢了苏*,曼施坦因也在克里米亚地区占得了先机,将重点转移到高加索方向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从这个角度讲,德*唱的是一曲双簧,表面上看是将南线战略资源作为重点,实则仍然将占领莫斯科作为了重中之重。将南方集团*群一分为二的原因,也是让B集团*群占领斯大林格勒后,好迂回北上与莫德尔集团形成对莫斯科的夹击态势,这是一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妙计,所以当德*快要占领斯大林格勒时,斯大林仍然不敢在这里部署重兵,怕的就是中线后院失火。
02南线德*的蓝色方案展开行动时,中线的飓风计划也在同步进行
如果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时,中央集团*群啥也没做,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自从莫德尔第9集团*撤退到勒热夫方向后,苏*对这里的进攻一直就没停止过,从年2月开始到年3月,围绕这个战略要地的战斗大的战役打了4次,小的战役都没法统计,双方出现的损失也不比南线小。
由于莫德尔集团驻守在勒热夫,对苏*来说如鲠在喉,必除之而后快。所以苏*也集中了3个方面*个师的兵力,在第一次勒热夫战役中,就展开了重点进攻,但莫德尔手里指挥的可都是战斗力强悍的德*,又有第48装甲*和帝国师这样的王牌,不多久除了重创苏*第29集团*外,还将深入敌后的苏第39集团*孤立了起来,并在7月2日的第二次勒热夫战役中,成功地歼灭了这个集团*。
消除了后方的威胁,南线蓝色方案行动也依次展开,中央集团*群司令克鲁格当然不会坐山观虎斗,从博克手中接过指挥棒后还没打出点成绩呢,他也想找点事做。于是,他制订了一个“飓风行动”计划,虽然不能一下子占领莫斯科,起码可以牵制中线苏*增援南线,还能为B集团*群北上创造条件。
但这个“飓风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出了点问题。一方面是苏*将斯大林格勒作为主战场后,南线的蓝色方案计划出现了偏差,德*不得不将中线德*一部分增援到了南线;另一方面,莫德尔用兵比较慎重,他不打无把握之仗,所以,德*将“飓风计划”缩小为“旋风计划”,准备推迟到8月初行动,目的就是不让中线苏*闲着,想把战线收缩下养兵蓄锐。
但让德*没想到的是,苏*早就发现了他们的企图,在“旋风计划”还没展开时,苏*于7月底就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这场战役打了23天,朱可夫和科涅夫各指挥两个集团*轮番对莫德尔的第9集团*展开进攻,总算是稳定住了战线,但是双方的损失也不小,德*损失了人,苏*损失更多,达了19万人。
虽然苏*的损失大,但收获也是不小的。一是此战后莫德尔集团再也不敢发动所谓的“旋风行动”了,双方都老实的相互提防着,谁也别想去增援南线战场。二是苏*发现了德*的兵力不足以构成对莫斯科形成威胁,斯大林派朱可夫迅速南下,与华西列夫斯基秘密制订“双星计划”,把中线战场和南线战场绑在了一起,这就是年11月中下旬展开的“天王星行动”和“火星行动”。
03“双星行动”的重要意义,既顺应了战场形势,又拿到了战场主动权
有些人提到朱可夫指挥的“火星行动”,就认为他犯了多大的错误一样。实际上,斯大林对苏*在这次行动的损失,既没表现出特别的失望,也没对朱可夫采取任何措施,表明了在他心里,只要解除了德*对莫斯科的威胁,过程并不重要。
从当时战场形势判断,即使朱可夫不指挥这次行动,德*也会展开新的攻势,何况中央集团*群并非莫德尔一个第9集团*,除抽调部分兵力增援南线外,中线德*还有60多个师的兵力能征善战,没有“火星行动”的重大损失,莫德尔也不会主动撤出勒热夫,这是个相互牵制的关系。
而对苏*来说,更大的意义在于,即使南线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如果德*仍然对莫斯科形成威胁,那苏*就没有拿到战场主动权,这才是斯大林最担心和苏*统帅部最看重的问题。
正是由于苏*采取了这个超常的打法,才迫使德*将曼施坦因派到了南线组建顿河集团*群。原本,德*统帅部是想他在勒热夫方向增援莫德尔集团的,在去斯大林格勒战场之前,他的第11集团*司令部已经在10月份迁到了中央集团*群的费特布斯克。
从上面分析看出,年的苏德战场真是一环套一环,相互牵制相互制约。而对中线战场来说,虽然“飓风行动”没有成功,却让苏*发现了破绽,原来德*一直对占领莫斯科耿耿于怀,苏*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制订出“双星计划”,又在11月中下旬同时围歼第6和第9两个集团*绝非偶然,这是苏*获得战场主动权的重要一战,也是苏*在战略谋划上获得成功的最典型战例。
更多资讯请